地理位置 特色大雅
地理位置
本區轄區內之地質,構造與本省中軸之脊梁山脈,在地質、地形上主要方向,大致相同。屬於洪積層覆蓋之大肚臺地以及厚覆沖積層之臺中盆地,雖較不顯明,惟其臺地東側斷層線所作走向,與臺中市附近丘陵,幾乎可知其相關性。 臺中盆地係由現河流沖積所成,此一廣大地層,皆由礫、砂或粘土所合成。排水情形為尚佳至不完全,約各占其半,土壤分佈面積較大。管理方法類似砂頁岩非石灰性新沖積土。洪積層大玫分於大肚台地附近,其主體為大小各種岩石塊及礫岩所成,其上面經常覆有赭土層,內並不含化石。臺地上赭土為表土之弁地礫層所成,地面上赭土層甚為發達,赭土層下之礫石層之一部,分層於臺地礫層,其下即為砂層,呈背斜構造。 橫山斷層,係為小活動南北性斷層線,其與清水斷層間,有呈北北東向南南西排列之Kern-but群。該群係因斷層線崖部,受侵蝕成低窪部,其間餘留之小丘群。橫山Kern-but群之東側有與小丘群排列其行之直線層崖線谷Ken-col,呈谷中鞍部地形。
地理位置
![]() |
本區位居臺灣中部臺中盆地之西北方,東鄰潭子區,西接沙鹿區;北毗神岡區,南連北屯區、西屯區為界。全區面積計為32.4109平方公里。 |
![]() |
本區現轄有15里,東西寬而南北窄,地形略呈菱形。本區行政政區域原分9村,因人口增加自87年2月1日起大雅村分村為大雅村、文雅村、上雅村,三和村分村為三和村、二和村、四德村,自95年1月23日起上楓村分村為上楓村、雅楓村、大楓村。 |
本區地處臺中盆地西北端,屬於大甲溪古沖積扇之一部分,平地主要有砂質岩老沖積土及非石灰性新沖積土等。其土壤之底層即為第四紀洪積層所餘留之礫石與紅壤(赭土)。而其生成主要與現成河川及雨水從大肚臺地斜面運積有關。 以土壤分類而言,大雅系土壤(紅壤類),大部份分佈於大肚臺地東緣至筏仔溪以西,其土壤包含細砂質、粘質及砂質粘壤土三種。以成土因子而言,係磚紅壤化土壤之發育程度較淺者,為幼年紅壤,但其表土層形態,因農作影響有所改變,惟底土則仍呈現紅壤之特徵。 另外有所謂西屯系土壤,係發育於第四紀洪積層上,主要物質由卵圓形石、礫及砂之混合而成破壤而露出卵石層。至於粘質壤土,大多分佈於大肚臺地斜面部分,因受沖刷作用相當劇烈,殊難有較完整之剖面。而砂質壤土,亦分佈於大肚臺地東部,其主要物質由粗砂、細土、埴土及粘土等所組成。 紅壤土化育度極高,質地細緻黏重,除PH 值低,土壤呈極酸性至強酸性屑粒狀或小鈍再塊狀,有機質含量低,肥力瘠薄,多施用磷肥。 |
本區主要溪流,以人工圳渠為主,由於早期開發葫蘆墩圳流經境內,水利咸稱發達 。其間有筏子溪上游段橫穿本區境內而過 o 筏子溪發圓於臺中縣神岡區社口里,流經本區橫山里等地,至烏日區西南方注入大肚溪 。日據時期,於民國10年後,大興土木整修水利圳道,將筏子溪、紅圳系統匯合於大雅街東側,築排水門,以管制防洪,灌溉用水之功能。今有部分里民,每引用建此排水門,稱為「水壩」而誤導「埧仔」地名,由於建排水門而得稱。 |
特色大雅
◎內政部於98年9月1日以臺內民字第098016925號令,發布「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改制計畫」,自即日起生效;並自中華民國99年12月25日,臺中縣(市)合併改制為「臺中市」。 ◎人口:民國62年 (1973) 公告都市計畫,預計民國79年 (1990) 容納 40,000 人口。今民國100年(2011)3月 ,本區人口為90,014人(資料來源:臺中市大雅區戶政事務所)。 | ||||
|
| |||
| ||||
| ||||